目前分類:氣功相關 (1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何謂修行?就是把自己的本份做好,,,,就叫修行。
靈修?是一種入門修行的課程,需要心理建設(願意或準備或因緣巧合才能運行)

回應你的問題:
起靈或靈動是沒辦法關的,因為它是靈體的肢體行動也需借由人的肉體配合才能傳達訊息。你也可以用肉體人身去控制它,並非無法控制相信你是知道的,讓靈體活動活動對身體也有幫忙,不需要太在意它。

你擔心的事應該是往靈修之路而你卻不想往這條路走,或是只想好好做人而已,不用擔心,那也需要因緣的。請放寬心。

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中精神健康學苑

日期

講題

講師

4/19(三)14:00-17:00

精神輕快活~樂活氣功

黃義虎校長

大里高中校長

活動地點:梧桐吾同咖啡(台中市西區五權路2-67號)
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<平常心是道嗎?>

末學意:

道圓同太虛.無欠無餘.無凡無聖.不屬新舊.不計有無.非長非短

非大非小.超越一切限量多言蹤跡對待.只因遇緣時.起了揀擇.

取捨.憎愛的造作心.以故未能與道相應.不知息念忘慮.道自現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.去試試禪修活動吧,參加一天的那種,兩次以後你會發現你的念頭會降低。
但是久沒禪修,念頭還是會加強
佛教中的死隨念與不淨觀,也許對你有用
但是不管如何都需要有禪師指導,可以上大型的佛教團體舉辦禪修,有不少不用錢。

2.另一種管道是去輔導室,或找心理諮商師。

3.減少看電視跟網路上點擊與美女有關係的連結,或圖片
降低你的慾望。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,  內觀中心依照巴利文原意是:身受心法是相互影響的,而且都僅止內觀者自己。是否有他?應該是沒有的!因為那樣就陷入觀想,這不屬於內觀方法。但是課程結束前有慈悲觀,相當於我們所謂的迴向,但這時候不是內觀了,而是分享,類似禱告,感謝....的一種儀式。各種法門都有些小差異。發願而減輕自身或他人痛苦,目前我在內觀沒聽過這種說法。整體而言,內觀是不講觀想(想像),只是透過親身體驗自然法則(痛或心煩或...),覺知身受心法的生滅與無常,而去除自我。

2.  內觀很強調平等心,用意在去除痛苦,愉悅與中性感受的分別心,也會延伸到自己與他人感受是無分別的。法(自然法則)是平等的。這種說法顯然與自他相換有些不同,但目標(慈悲)是一致的。



本文引用自: http://elsachen53.pixnet.net/blog/post/340070378

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、靜坐不會起火,請放心。以下原理跟靜坐的原理是相同的供你參考: 煩惱的起因大都是心被自已的思緒給沾黏住,產生後續的貪瞋癡等念頭,此時易產生幻覺,嚴重會導致思覺失調。因此當我們的心被沾黏住時,此時必須把我們的心給抽離出來,讓心置於當下的覺知覺察裹,心如何覺知覺察呢?

(1)視覺:運用你的視覺去覺知覺察當下的影像,看清楚它,不去分別它
例如覺知影像的形狀(如工作的細節動態),不用去分別批判

(2)聽覺:運用你的聽覺去覺知覺察當下的聲音,聽清楚它,不去分別它

例如覺知聖號的聲音(或聽演說),不用去分別批判
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民間信仰,又叫民間習俗,那些所謂的神是人追認的,

人自己把某人當神祭拜,這些被祭拜的神不是神國世界來的,

祭拜的多數人拿香跟拜,他們也不是在修煉,只是希望得到保佑而已

神界下凡的覺者,都是帶著度人的佛經下凡來度人的

跟民間習俗信仰,完全不一樣,兩者不要搞混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靜心,妳好。

妳不覺得嗎,白居易的這首七絕,真是禪意十足!白居易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中,曾謙謹奉持齋戒。

我發覺,禪修求的是清淨心與歡喜心,所以想從這兩個修練中,試著去尋找白居易對佛學的體驗。

這次的平仄係採今聲:

上聯:遙知清淨中和化 (平平平仄平平仄)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確實不容易往生善趣。

主因有二 :

1. 反應時間太短

2. 三善根的心提不上來。

要往生善處,最主要的是命根斷絕前的 "正念",是否有提起來。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好

所謂修有很多種ㄛ!!

修不一定要打坐

多做善事 多點正面能量

我現在跟你一樣卡到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啥方法可以讓門號 快速靈動?
方法是有還要看你的需求而定
如果你有需求我可以幫你服務

引用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50528000016KK02585

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太極拳的身法很多,值得注意的是:武禹襄在《身法八要》中將“含胸”與“拔背”分別列為第一、二條,而楊澄甫在《太極拳術十要》中則將“含胸者,胸略內涵,使氣沈于丹田也。胸忌挺出,挺出則氣擁胸際,上重下輕,腳跟易於浮起。拔背者,氣貼於背也。能含胸則自能拔背,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,所向無敵也。”依此逆推楊氏之精闢論述,豈不更易領悟出個中奧妙:要所向無敵,先要力(勁)由脊發,要力(勁)由脊發,先要拔背,而要拔背則須能含胸。由此觀之,楊氏之至理名言不僅指出了“含胸”與“拔背”的重要性及相互關係,還道出了太極夫臻至上乘的一個竅門。楊澄甫將“含胸”與“拔背”合二為一,提出了“含胸拔背”之說,這完全符合機能解剖學原理。然而,因廓結構的牢固和穩定,故含胸並不簡單易行,拔背也非輕而易舉。為了尋覓太極拳的真諦,必須從人體內部去找那些“極精微巧妙”之處。因此,把太極拳身法和人體機能解剖學結合起來研究和習練,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。



本文出自: http://taichi84.pixnet.net/blog/post/51605742-%E5%A4%AA%E6%A5%B5%E6%8B%B3%E5%90%AB%E8%83%B8%E6%8B%94


文章標籤

hughqplj23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